【一線正能量】王凱祥:蜀道難 “三卷”答 |
|
|
|
|
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剛剛掠過山脊,灑在松新隧洞粗糙的洞門上。王凱祥站在入口處,安全帽下的眉頭微微皺起,他正仔細查看著當天的氣體檢測記錄并檢查著現場安全措施。在這個大多數人還在夢鄉的時刻,這位年輕的現場管理員已經開始了他一天的工作。 兩年時間,在川南的崇山峻嶺間,王凱祥從一名青澀的大學畢業生,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標段負責人。他的故事,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,每一筆都浸潤著汗水與思考,每一個轉折都見證著堅持與成長。 第一卷:初涉塵寰 璞玉初琢 2023年8月,王凱祥背著簡單的行囊,一腳踏進竹壽項目部。眼前的景象,讓他的呼吸不由得一滯——群山連綿,如一道翠色屏障將天空剪成不規則的碎塊。而他即將要做的,是在這蒼茫山體之中,鑿通隧洞、修建渠系。 “原本以為是來做測量,沒想到干的是現場管理,而且戰線還這么長,任務還那么重。”回想起初來乍到的心情,王凱祥坦誠地笑了。那時的他,站在理論與現實的斷層之間,心中滿是忐忑。 西瑤片區負責人陳安虎還清楚記得第一次見到王凱祥的樣子:“凱祥剛來時有點內向,總是拿著筆記本跟在前輩后面,一筆一畫認真記錄每個細節。你能從他眼神里讀到那種對知識的渴望。” 轉機出現在他接手觀音廟隧洞工程那一天。那是他第一個獨立負責的項目,從新手到現場管理者的跨越,并不輕松。 “那天,唐總把我叫到一邊,告訴我從明天起,觀音廟隧洞就交給我全權負責。”王凱祥回憶道,“當時我手心直冒汗。現場所有事都得自己拿主意,每個決定都牽動著工程進度和工人的安全。” 最初幾天,他幾乎每隔兩小時就要撥通導師唐富裕的電話。支護參數怎么定、進度怎么排、人員怎么調……問題一個接一個砸來。 “但唐總從不直接給我答案,”王凱祥說,“他總是先問:‘你覺得該怎么辦’,然后才點撥我思考的方向。” 漸漸地,這種啟發式的引導起了作用。王凱祥開始能獨立應對大部分施工難題,溝通協調、流程把控也越來越從容。他負責的觀音廟隧洞不僅穩步推進,還成了項目部的樣板工程。 這幅“初繪之作”,或許筆觸尚顯青澀,色彩也未盡飽滿,卻為他的職業生涯鋪下了堅實的底色,也勾勒出了一名優秀現場管理者最初的輪廓。 第二卷:孤峰獨峙 礪煉成鋼 2023年12月,一個寒冷的雨夜,七零補水隧洞突發特大涌水險情。凌晨一點,王凱祥在睡夢中被緊急電話驚醒。他二話不說和熊瑞龍,抓起安全帽就沖向現場。在應急照明燈搖曳的光線下,他們第一時間組織人員撤離,緊急協調各方資源。那一夜,他們的工裝濕了干、干了又濕,最后凝結出一層白色的鹽霜。當涌水終于被控制時,這兩個筋疲力盡的年輕人累得直接癱坐在泥水里,沉沉睡去。 2024年3月,川南的深山之中,寒風如刀,刮得人臉頰生疼。此時的他,已在觀音廟隧洞獨立負責施工四個月,曾經青澀的面龐,如今刻上了幾分風霜磨礪出的堅毅。站在隧洞入口,王凱祥裹緊工裝,呼出的白氣在清晨的薄霧中迅速消散。 “觀音廟進口需要同步敲定排洪橋、邊坡支護和洞門墻三個施工方案的變更。”王凱祥回憶道,“那是我第一次獨自面對如此復雜的技術決策。”連續兩天,他在陡峭的邊坡上來回攀爬、采集數據,最終與各參建單位一起確定了最優方案。這段經歷讓他深深明白:“現場的情況,永遠比圖紙上來得復雜。” 2025年4月,王凱祥迎來了職業生涯的重要轉折——獨自負責松新洞子全線施工。然而挑戰接踵而至。七月酷暑,工地因地質突變被迫停工,施工隊撤離時連鍋灶都帶走了。“我就像在荒島求生,靠速食面撐了三天。”他苦笑著說。 更棘手的是村民的不理解,當幾十位村民情緒激動地圍堵洞口時。王凱祥沒有退縮,他搬來一箱礦泉水,一瓶一瓶遞到村民手中,然后席地而坐,認真傾聽他們的訴求,講解相關政策。從烈日當空一直談到月上樹梢,他終于以真誠打動了大家,共同找到了雙贏的解決方案。 專業導師唐富裕對他贊嘆有加:“這小子就像山間的毛竹,風雨越大,越顯挺拔。從一開始遇事總問‘怎么辦’的新手,到現在能獨當一面的現場管理者,他的成長速度令人驚嘆。” 這段經歷也讓王凱祥有了更深切的感悟:“工程建設不只是一門技術,更是一場對意志的考驗。就像我們挖掘的每一條隧洞,每前進一米,都要跨越無數艱難險阻。但也正是這些困難,讓我們變得更加堅韌、更加強大。” 第三卷:初心如磐 劍指山河 群山深處,松新洞子項目迎來至暗時刻。當分包隊伍匆匆撤離,機械轟鳴戛然而止,唯有王凱祥選擇留下,成為這片荒山最后的守護者。 四野空曠,長風呼嘯。他獨自守在工地上,看管著施工材料,提防著當地牧民或牛羊誤入險境。夜幕降臨時,孤獨被無限放大。“聽著山風一遍遍吹過,我也不止一次問自己:為什么偏偏走上這樣一條路?”他坦言。可每當晨光刺破云層,他又會重拾信念:“困難就是用來克服的,這一切,都是在為未來鋪路。” 支撐他的,不只是內心的倔強。項目部領導不時上山探望,同事們輪流陪他值守。這些溫暖的片段讓他確信——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。 這份堅守,最終迎來了回報。被問及“最有成就感的時刻”時,王凱祥眼中瞬間有了光:“是觀音廟段襯砌完成的時候,是渠道四標順利貫通,也是松新洞子終于全線貫通的那一刻。”這些都是他獨立負責并圓滿收尾的任務,每一個細節,都凝聚著他的心血。 兩年歷練,讓他悄然蛻變。他欣賞朱元璋“厚積薄發”的智慧,也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。一次邊坡支護方案討論會上,因緊張導致表述不清,方案被否。挫折沒有擊倒他,他連夜整理思路,制作出詳盡報告,最終說服了領導和設計單位。 “這件事讓我明白,工程不只是埋頭做事,更要學會溝通,讓別人理解你的想法。” 站在新的起點眺望未來,他的目光清澈而堅定:“我要繼續扎根技術,在這片群山之間,畫出更壯麗的工程圖景。” 回首來路,他想對兩年前的自己說:“別急,多學、多問、多看,把每一步走穩。”那些看似平凡的日積月累,終將在某個時刻,發出照亮前路的光。 陽光終于完全驅散了山間的薄霧,將松新隧洞的入口照得透亮。王凱祥深吸了一口清晨凜冽而熟悉的空氣,緊了緊安全帽,轉身堅定地走向隧洞深處。那里,有他必須面對的地質難題,有等待他協調的施工隊伍,也有他親手描繪并正一步步變為現實的工程藍圖。群山無言,卻見證了一名青年的蛻變與擔當;隧洞幽深,卻通向了他無比清晰的未來。當老一輩建設者的堅守與新一輩青年的擔當在此刻交匯,一束新的曙光,已穿透山脊,照亮了前路。 |
|
|
|
| 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


